地方教育科研的方法探索(一)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1日

         地方教育科研的方法探索(一)

 

张学军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摘  要] 本文结合地方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际,主要阐述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几种重要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等方法的基本特点和重要步骤,以期给广大从事地方教育科研的老师予以方法论上的指导,促进地方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 地方教育科研;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

 

 

一、观察法

教育观察是研究者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和辅助工具,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与研究的一种方法。教育观察活动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手段和不同的条件下,操作形式和具体情形都会不同。因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把教育观察划分为不同种类:①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②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③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性观察;④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⑤长期观察与短期、定期观察。观察研究的程序包括观察的准备、观察的实施、观察的记录和观察资料的整理。

1.观察的准备

(1)确定观察目标。确定观察目标,就是确定要在观察中了解什么情况,收集哪些材料。目标既有目的的意思,又有标准的意思,因而在确定目标时既要明确收集什么材料,还要确定收集的材料符合什么标准。

(2)确定观察对象。所谓观察对象是指观察人、事件、过程、现象、实物和环境。它是根据观察的目标以及观察现象的性质与特点确定的。确定观察对象后,研究人员就要先对其作出观察前的大略调查了解,以便把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开始对对象进行观察。例如:要观察某校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大致了解该校教师教学的基本情况,查阅有关资料,进行一般性听课。这些基本情况,是观察研究工作的起步基础。

(3)制定观察计划。对于一项观察研究,必须对其全过程进行整体安排,如对观察次数、观察密度、观察时间等,都要作出明确的安排。与此同时,还要选择好适当的观察法,并做好观察的各项准备。如制定观察记录表格,规定统一的观察标准,逐步拟定观

察提纲,安排观察条件(含仪器)等。

(4)确定统一观察标准。为了确保观察的客观性,避免随意性,使观察有所依据,为了便于衡量和评价观察现象,为了使观察结果进行核对、比较、统计和综合时有据可依,就必须事先全面考虑观察时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并对每一因素规定出统一的标准。同一观察者不同时段的观察或同一对象的不同观察者,都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

(5)确定观察手段。观察手段是实现观察目的的基础,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储备保管资料的手段。当然观察法获得资料的手段主要还是来源于感觉器官,但有时也需要借助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如:观察屏、放大镜、望远镜、计算机终端装置、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个方面的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2.实施观察

为了确保观察研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在实施观察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应严格按计划进行,必要时应随机应变,观察时目的必须明确,不超出原定范围。但如果原计划不妥当,或观察对象有所变更则应随机应变,务求能圆满地完成原定任务,尽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研究者对所要观察的对象或事物应有充分的知识与经验准备,还要掌握并能运用有关理论。

(2)选择最适宜的观察位置。观察者的位置应当根据观察目的和观察中心选择。一方面要保证所要观察的现象全部清晰地落在视野之内,另一方面要保证不影响被观察者的常态。最好不让被观察者觉察到自己在被观察,尽量做好保密工作。

(3)要善于辨别重要的和无关紧要的因素。重要与否主要是根据它对研究任务关系的大小,是否能提供有力的材料而定。观察要抓住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系统性,观察要按观察对象的特点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而且要多次反复地深入透彻地进行观察。观察还要力戒走马观花,避免表面化。

(4)要善于抓住观察现象的起因。这需要在观察过程中保持思想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每当一种现象出现,要找出引起它的原因。

(5)要密切注意在观察范围内的各种活动引起的反应。教育现象往往是由一系列的活动及其所引起的反应构成的。例如,教师的活动引起学生反应;一个儿童的活动引起其他儿童的反应等等。所以应把观察的焦点放在对象的活动及其反应上。观察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掌握全面,使观察结果既能反映被观察对象的本质,又能反映其全貌。

(6)应当着重注意一贯性的东西,但也不要忽略偶然的或例外的东西。说明本质问题的是一贯性的东西,所以必须深入掌握它们。偶然或例外的东西虽然常常是无足轻重的,可是有的对全面地正确地了解观察对象,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也应当如实地把它们记录下来以供研究。

(7)借助于仪器可使观察更加精确,能发现肉眼观察不到的现象。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都是在观察中很有用的辅助仪器。但必须操作正确,并运用于恰当的时间,运用不当反而会妨碍观察,影响正常工作进行。

(8)对较复杂的观察任务宜分小组进行。小组进行观察必须有明确分工,每人有规定的观察中心。同时也要互相沟通,注意全面情况的把握。小组应采用统一的标准,记录表格和速写符号都应一致,以便事后核对和综合。

(9)对于同一类事物,在类似情况或不同情况下要进行多次反复观察。这可以由同一个观察者承担,也可由不同的观察者反复进行。对改变情境的多次观察,可以使观察者更全面地集中对象;而类似情境下的反复观察,可提高观察的信度。当不同观察者各自独立观察同一对象时,如发现同样的现象,或得出相同的结论,其可信度就是高的。至于重复观察的次数究竟以多少为宜,这要根据研究的精确度要求和对象自身的复杂程度而定。总之,实施观察必须力求客观、全面,不允许主观臆断和掺入个人偏见。

3.做好观察记录

做好观察记录是实施观察过程中又一项必需的工作。做观察记录一般有四种方法。

(1)评等法。观察者对所观察的对象根据原先设定的数量指标和评定等级予以分类填写。譬如,观察学生在文体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分为十分活跃、很活跃、活跃、一般活跃、不活跃等。观察者可以在预先印好的表格上按级画图。

(2)频率记录法。观察者事先将规定要观察的对象和观察的项目印成表格,一旦出现某一现象,就在这个现象的框格内打上记号,或采用计“正”字方法记下这种现象出现的密度次数。

(3)文字记录法。观察者如要对一些复杂的项目进行观察并做出实况记录,一般可用文字或速记符号记录。这种记录方法大都适用于单个或较少的对象和很难用数量指标表示的观察内容。例如,要对某个特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做全面观察,包括情感、态度、行为等各方面,即可采用文字记录的方法。

(4)综合观察记录法。观察者有时为了全面、系统地观察到研究对象的某一完整过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就需要一边用录音机、录像机、微型摄影机等将需要观察的主要内容录摄下来,一边用笔记等方法对摄录不到的内容作连续记录加以补充。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除了要将教师的行为记录下来外,还需要同时对学生的反应加以观察。记录观察材料时要注意及时性、顺序性、真实性和量化性。

4.观察材料的整理,形成报告

当每一项观察告一段落时,应及时对所记录的资料加以整理,包括以下几项工作:①对所有资料进行编号,而后分门别类加以集中、合并和整理。发现缺漏与错误的应及时加以补正。②对资料进行统计处理,确定其价值。③做定量与定性分析,归纳结论。④根据对观察资料的分析研究,加以理论上的论证,最终撰写成研究报告。

二、调查法

教育调查法是研究者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深入地了解地方教育实际情况,发现新问题,进而探索地方教育一般规律的研究方法。教育调查就是要通过调查对学生、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学校办学条件等情况进行全面或局部的搜集,并对所得信息资料加工、整理、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总结经验,做出客观的结论。教育调查法的主要手段有访谈、问卷、测试等,调查法虽然强调亲自动手、直接掌握第一手材料,但它不限于单一的直接观察,也可以用间接的方法搜集、分析研究对象的材料。

1.调查法的基本特点

(1)时空因素的非干预性与间接性。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在较短的时间并以较快的速度对较大范围的事实进行研究。由于调查研究方法在很多情况下不同于直接感知现象,它是一种间接的研究方法。因此,它可以通过邮寄、电话等手段,以问卷、访谈等形式大量地迅速地收集信息,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

(2)调查内容的现实性和经验性。教育调查往往是在获取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最终形成科学事实,因而属于经验性、实证性研究,不同于以严密的理论体系和论证方法去阐述教育现象与过程的理论性研究。

(3)调查对象的非干预性。教育调查可以不干扰研究对象的正常活动,在自然状态中实施调查,在自然过程中收集材料,而不必像实验法那样控制对象。

跟其它方法相比,调查法也有局限性:首先,它只能揭示教育现象之间有某种关联,却不能肯定而可靠地揭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些结论尚需要通过实验法来进一步验证。因此在运用调查法进行研究时,对所调查的结论要进行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其次,调查研究的可信度受被调查对象的态度和作风影响。由于调查研究法向别人间接了解情况,因此,被调查者所反映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程度,决定了我们获得的资料的可靠性程度。调查法的使用往往不是孤立的,它在使用中常与实验法、总结法、观察法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调查法的类型

(1)依据研究目的分类,一般可分为现状研究、发现研究(指对某一种教育现象或某一类学生的某一特征如何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调查研究)、区别研究(分为因果关系的比较研究和探索教育之间关系的研究)。

(2)依据调查范围分类,一般可分为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两种。

(3)依据调查对象分类,一般可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三种。

(4)依据调查的方式分类,一般可以分为问卷式调查法、谈话式调查法和文献式调查法三种。

3.调查法的一般步骤

(1)确定调查问题,形成调查假设

在进行调查前,首先要确定问题。调查不能漫无目的地进行,必须时刻明确“要实证什么”,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调查。漫无目的的调查,往往得到的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事实材料,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科研调查。在确定问题之后,还必须形成调查所要验证的假设。假设是在调查时暂定的假说或试行方案,是建立理论的必要前提。确定的问题通过假设的形成而更加明朗化、具体化。从这一意义上讲,假说是确定调查方向,指导调查进行,形成理论结论不可缺少的工作。

(2)制订调查计划,做好调查准备

在确定问题形成假设之后,要认真制订调查计划,做好调查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研究问题性质和调查的物质及经费等现实条件,确定进行调查的操作方法和方针。其次,在调查方针、方法确定后,要认真学习与调查主题有关的现有调查材料及其他文献资料,确定调查对象,组织好调查队伍。第三,制订调查计划的试行方案,并充分做好调查表、问卷等物质、工具准备。

(3)实施调查,落实计划

调查计划确定后,就要根据计划进入现场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如进行实况调查则主要采用观察法、面谈法,如进行抽样调查则主要采用问卷法、填表法等。调查中要注意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研究者自身的感受也应作为资料予以记录保存。实施调查时,一般还应先进行一次试验性调查,以进一步完善调查假设、调查方案和调查所用表格、问卷,以便提高全面调查的科学水平。

(4)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在现场调查获得有关资料后,就要着手整理资料和分析调查结果,从中总结出作为调查对象的许多事物之间存在的共同点及与其他事物的区别点,查明所调查事物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相互关系及连续关系。

(5)形成规律性理论

用通过整理和分析得到的调查结果,与所提出的假设相对照,即可验证假设的正确程度。经受住验证的假设,可升华为具有实证和普遍意义的生动理论。当然,不是所有假设都能被证明是正确的,有些假设必然遭到否定,还有一些假设在经过修改后又将形成新的假设。

三、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教育研究方法之一,以一个教育问题或一种教学方法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辞海·增补本》)。实验应有一定的目的、多种的假设(假说)和预期的结果,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也称“轮组法”)等。

1.实验法的特点

(1)理论假设。实验研究必须有一个具有严密理论依据的科学假设,实验研究过程实际就是严密及有效地演绎并验证假设的过程。

(2)条件控制。实验研究过程,要对实验因素(环境)有严格的控制,也即人为地制造最严密的验证假说与事实相对照的客观环境,以便在这种环境里对事实进行客观观察。为创造这种环境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称为条件控制,因此实验也称为控制观察。

(3)可重复性。任何实验的过程及演绎推导的结论,都应该是可以重复的,也就是说他人在同样的条件控制下进行的实验也应该获得相同的结论,正因为实验研究的可重复性,实验成果才具有可推广性。

2.实验研究的程序

(1)选择课题。选择一个既符合地方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又适合研究者知识、能力水平及客观条件的课题,这是研究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地方教育研究与社会科学一样,研究必须从认识地方教育问题开始。

(2)形成假设。一般而言,无论何种研究方法都要设定假设,然而实验研究的理论假设尤显重要。没有一个合理的科学假设,实验研究的因果关系就难以得到演绎推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形成假说的过程正是研究者在第一次认识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专题的基础上,又回过头来,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能动地进行新的实践。

(3)设计实验方案。“方案”是实验施工的蓝图,没有一个好的方案就不可能有一项好的研究。要把假设变成现实,就要做实验。要实验就要有方案,有了方案才能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的工作量在整个研究工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任何课题的研究者都必须十分重视研究方案的设计工作。方案必须对假设所包含的各种关系进行明确定义,要求用明确的指标来陈述概念,指标必须量化。

(4)确定实验样本。即选择和确定实验对象。这项工作关系到研究成果能否从特殊推导到一般,关系到个案能否具有典型意义。研究对象的确定不能随意,一定要按科学的取样方法认真做好实验对象的确定工作。

(5)做好研究的前期准备。实验正式进行前,研究者一定要对实验工作全过程进行认真分析,尽量把握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准备好应对措施。要努力做好理论上的、实验器材上的、资金上的、思想上的准备。

(6)进行实验。实验时一定要搞好实验编排,严格按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实验操作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每一环、每一步都必须按实验设计的有关要求一丝不苟地进行。

(7)收集、整理、分析实验资料和数据。要特别强调资料的准确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不准确、非典型和难于操作的数据或事实材料是没有科学意义的。

(8)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研究。

(9)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

(10)进行成果的评估鉴定。

四、行动研究

所谓行动研究法,是指研究者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在实际工作中借助理论反复研究,从而达到认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1.行动研究的特点

(1)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行动研究法从任务上看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主要是解决改善学校(班级或个人)在当时的情况,而不是为了去发现什么规律,去发展什么理论。参与研究者根据当时当地发生的问题,作为研究者研究课题。并将可能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作为变量,然后系统地在研究过程中逐个加以检验。一边研究,一边解决问题。问题初步得以解决也就是研究的初步结果。其出发点不是发现规律,而是为了解决问题,但是结果又是为了能发现一些规律。

(2)以实践者直接参与研究为对象。行动研究法虽然时有专家学者参与指导或参与研究,但研究者的主体仍是实践者。所以是实践者或者说是行动者自己的行动研究。这就使中小学教师有从“局外人”直接进入“研究者”的角色。由于实际工作者的直接参与,便可以增强实践的科学性,在进行研究的实践中学会运用理论观察实践活动的种种变化,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方案、计划的有效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3)以自然状态研究为背景。行动研究法不需过多去改变学校中人、事、物的状态,基本以学校、班级、学生等自然状态为研究对象和背景。研究者可通过对自然状态的现象进行观察、测试、分析做出结论。这样可免去实验研究法的一些麻烦。当然,由于参与者所居环境的局限也使此项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

(4)以研究方法的灵活性为策略。行动研究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不强调某一套专门研究技术,也没有某种不变的程序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研究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研究假设与研究的方法,更改研究思路,甚至更改研究的课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与发展延长或缩短结题时间。

(5)行动研究重视研究过程的自我诊断、自我修改和自我完善。行动研究是一种动态研究方法,它力求在有效的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揭示规律。因此,每一个研究程序都应有相应的目标、计划、控制和评价,必须不断地接受反馈信息对系统进行调控修正。所以行动研究不比纯实验研究那样强调计划的严密性和调控的严格性,允许在实际工作中对研究方案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由于这种反馈与改进是同步进行的,所以它的效果显示也是及时的。行动研究架起了专业科研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相互沟通的桥梁,缩短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距离,促进了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的快速转化。因此,行动研究既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也具有强烈的开放性。

2.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

行动研究是种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又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行动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1)根据问题提出行动研究的基本设想。

(2)对问题进行全面勘察,把握问题的实质,掌握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

(3)在认真勘察的基础上制订出行动研究的总体计划。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又是解决问题的条件和方法,其前提是要调查研究,发现事实。计划的制订既要深入考虑整个研究的全面部署,也要安排好具体行动的每一个步骤和每一个环节,计划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而且是允许修正的。

(4)实施第一步行动。

(5)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及特点进行观察和反思,反思包括整理描述、评价与解释。通过反思修正计划,确定下一步行动的前提条件。“反思”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如果需要,行动研究还可以进行第三、第四个螺旋圈。行动研究正是在这种螺旋式的推进中不断深化和升华,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方法。

(责任编辑:刘建琼)

 

《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年第10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