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共话教育改革创新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1日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共话教育改革创新

                         撰写时间:2016-08-23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第四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召开

/本刊记者   陈春阳 赖俊辰 周锦宜 黄佳锐 钟嘉仪 黄铭钊

 

   主题对话:紧贴时代脉搏,引领教育前行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当下引领中国全局改革的五大发展理念,也是我们应对、化解教育变革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思想利器。7月16日至17日,第四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在广州召开,峰会主要围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展开研讨。
  本次峰会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林积,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汤贞敏,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原主任卢干奇,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刘立新,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周满生等,与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大学校长,兄弟省(区、市)教育研究机构负责人,优秀论文作者代表,广东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大中小学负责人,广东省教育厅各处室(单位)和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各机构负责人,围绕主题,探讨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峰会开幕式由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王斌伟主持。本届峰会设有2场综合论坛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3场平行论坛;汇集优秀论文96篇,发表主旨演讲和主题演讲42人,14位专家学者与主题演讲嘉宾对话研讨。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顺应时代潮流推进教育变革,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的明智之举。林积对本次峰会的召开给予了高度肯定。他指出,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紧扣时代主题,不仅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很好地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的要求。
  林积在主旨演讲中强调,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教育改革发展,是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也是教育本身破解结构性问题、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经济社会越发展,越需要高质量的教育;要实现全面的现代化事业,离不开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林积介绍,2015 年全省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达到2.5% , 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7% ,技术自给率提高到71%;有效发明专利量超过 13 万件, 均保持全国第一,其中相当大程度的贡献来源于省内高校。教育还在诸多方面发挥着服务社会的功能。教育稳,则社会安;教育兴,则人心定;教育好,则就业旺。以职业教育为例,“十一五”以来,我省职业院校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300多万既有学历文凭又有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尤其是通过欠发达地区与珠三角地区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办学,每年安排35万名农村家庭中职毕业生到珠三角地区就业,真正实现了欠发达地区贫困家庭“就业一人、全家脱贫”的目标。
  尽管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仍要清醒地认识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与国内国际教育先进水平相比,我省教育发展还有明显差距,面临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林积表示,这些迫切需要用科学的理念、重大的举措加以解决。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各级政府尤其是教育系统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切实加强对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和前瞻部署,做到“五个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坚持协调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坚持绿色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坚持开放发展,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坚持共享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针对新时期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变化,罗伟其认为,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是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广东教育经过“十二五”的改革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变化,在今后相当长时期里,我们要把精力和资源更多地集中用在实现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上来。因此,必须以理念为先导,牢固树立并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期破解发展难题、补上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动力、夯实发展优势。这是广东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势所趋。
  罗伟其在主旨演讲中提出,到2018年,我省教育服务体系要更加健全,教育公平保障、教育发展质量、教育贡献程度、教育治理水平要位居全国前列,教育现代化要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建成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到2020年,要初步形成粤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发展水平高,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在国内有广泛认同度的南方教育高地。要达到这些目标,他提出了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的策略:坚持创新发展,激发教育活力;坚持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结构;坚持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坚持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坚持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罗伟其表示,以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为主要切入点,以科学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规模、结构、质量、特色和效益的优化与提升,将是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追求。
   综合论坛:破解教育难题,学者精彩发声 
   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理论的深化与创新,也需要回应现实的诉求与难点。如何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教育改革科学前行,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本届峰会,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多维度、多层次,对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创新性的观点。
  教育信息化并不是简单的教材搬家,并不是简单地将平面资源变成数字资源,而是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学校教育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式学校形态和融合式的学习形态、学习模式。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研究员

  核心素养的一端支撑是“健全的人”,另一端连接的是“真实世界”。一个人面对未来可能的真实情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核心素养很直观性的标志。这是一大启示,因此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更加强调任务驱动学习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更加强调课程内容与变化世界的密切联系;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更加注重经历与体验,注重高层次认知能力与独立思考,注重批判性思考;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更加注重人文精神,包括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合作,每一个人的责任、每一个人的尊严,以及个性与创造性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学会如何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教导学生感兴趣地探索,让学生成为成功的问题发现者,让他们理解学校是一个学生提问题的地方,而不是一个仅仅回答问题的地方……我们应当尊重青少年的个性,激发学生宽广的兴趣,鼓励学生广泛涉猎知识,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自信、自立、自强,勇于打破旧框框,勇于创造,改变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认识活动凸显出来,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满生教授

  在学习中要选择关键材料,确定学习计划,选择有效方法,该怎么学、怎么去做,通常有公认的好的学习方法,还有适合你的学习方法,将学习方法找到了就事半功倍了。运用有效方法掌握所学内容,自我控制的方法和策略还要进一步,到适当情境中运用已学知识,知识是力量,但是不使用也不会带来财富,所以不是教育带来财富,而是学习带来财富。

——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张民选教授

  教育现代化的最后归宿或者根本目标是人的现代化。衡量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根本尺度,不是看很多数字有没有达到,而是看所培养的人是否是现代人,是否具有现代的精神气质。人的现代化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把“传统人”变成现代人,这是国民性的改造;再就是把“自然人”变成现代人。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褚宏启教授

   创新中华新文明,这是我们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因为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是我们走向未来最重要的东西。
未来的本质是未知,未来的世界也是未知的,创建为未知世界培养人才的教育制度,这是开创未来、走向未来的关键。创新教育驱动中国转型,必须以服务中国为核心,凡是照搬国外、效法古董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唯有创新才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巅的根本。 

——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增俊教授

  从长远看,借鉴国外经验,从立法和行政规制上对民办学校实施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类管理,是从源头上解决我国民办学校法人属性不清、相关政策难以落实的根本举措。
  只有坚持教育公益属性,尊重教育基本规律,同时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保障、调动、激发好举办者(办学者)的积极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才能稳步推进,民办教育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圣足教授

  现在很多的研究,包括宏观的研究,关注老师、关注教学管理、关注宏观政策的比较多,关注学生的学就比较少了。我们要从各个角度对中小学生进行评价,丰富学生评价的内容,采取新的评价方法,以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系统进行精准扶贫……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将我们的课堂抓好,构建全覆盖、细指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调控和干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以提高教育质量。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慧勤研究员

  平行论坛:关照教育热点,聚力专题探讨
  在本次峰会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3场平行论坛上,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围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等焦点议题,通过精彩演讲与对话研讨,对“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各级各类教育深度改革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分析。
  基础教育分会场:推进重点领域新突破,共谋教育改革新思路
  在基础教育主题研讨专场上,10位专家分别就基础教育现代化、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估监测、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等话题,发表主题演讲,现场还安排了焦点对话环节,给与会人员带来不少启发。
  省内外专家畅谈教育现代化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重点领域突破”是本次峰会的一个重点研讨话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国强研究员在会上分享了江苏省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他指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导致了基础教育现代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学校布局、规模、生师比、装备配置、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既要体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也要体现新的发展要求;既要体现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差别化的办学,也要体现校间优质均衡。例如在办重点校、试验校和示范校的同时,也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正处级干部李文郁编审针对我省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问题,描绘了一个“五阶五维”的专业发展模型,引导教师超越现有的发展阶段,进入更高一级水平。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龚春燕研究员介绍了重庆市教育质量监测的实践探索——创新教育质量监测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监测办法,创新监测研究,研制了许多监测软件系统。到目前,重庆市基本实现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全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
  粤教创新实践被赞“接地气”
  本场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分享了在教育创新上的实践经验,被与会者赞“接地气”。东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主任王健分享了东莞市通过“慕课变革”提升民办中小学教学质量的经验。他介绍,东莞于2014年提出在中小学开展慕课教育,通过互联网连接教学供求关系,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让东莞为数众多的就读于中低收费民办学校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关于教育创新,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叶文梓研究员认为,未来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根本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他介绍了深圳市在推进创新教育上的经验,包括建立创客工作室、电影工作室、创新实验室等,给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受关注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青少年成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飏研究员在报告中分析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面临的困难及原因,提出了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对策思路。李飏认为,目前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当下我国的户籍制度,她建议积极改革和完善户籍制度,打破城乡户籍制度的差异,以此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此外,她还建议政府加大财政帮扶力度,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并倡导学校和城市社区为随迁子女提供“市民化”社区教育服务,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城市公共精神文化需求。
  中大教授谈学校教育改革引反思
  关于学校教育改革问题,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朱新秤教授作了《对学校教育改革的反思》报告,引起了现场教育界人士的关注。他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学校的运作都是受机械思维指导的,“教育系统就像一部大机器”,但进入21世纪以后,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在社会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样的学校教育的状况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学校应是一个人性化的学习场所。”朱新秤强调,“必须要把学校看作一个‘活的系统’,以‘活的思维’来引导学校的未来思维。”朱新秤认为,学校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组织,应接纳多元智力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校还应强调共同愿景和合作,打破教师单独劳动的状态,强调教师的合作。 
  职业教育分会场:推进职教综合改革,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在职业教育主题研讨与焦点对话中,国家及省、市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学者,行业企业专家,以及职业院校代表,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指引下,围绕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针对创新“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话题,与会者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及具体行业的发展情况出发,提出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策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刘立新博士在对英国、法国的传统学徒制和德国的双元制(现代学徒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在我国开展产教融合的条件和路径,并提出产教协同的合作框架,建议从经济和教育两个领域出台相应政策,制定相应标准,提供保障。全国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高级工程师认为,职业教育在考虑定位的时候,要强调行业产业政策、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企业发展战略、院校实际条件和学生对职业的追求,真正做到“五维一体”。
  围绕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话题,与会者从各省、市经验做法的角度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对策建议。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荣长海教授认为,改进整个教育体系、彻底理顺校企关系、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地位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方法。他说:“没有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就不能真正成为人力强国,也就不会有实实在在的现代化。”“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率先发展,整个教育系统僵化的结构就不会打破,‘钱学森之问’就没有正解。”引起了在场专家和教师的深深共鸣,其间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方展画教授认为,基于职业教育的“需求侧”、基于受教育者的发展诉求进行改革,应成为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义。增强教育的“选择性”,增强受教育者的“选择权”,在今天应该格外受到重视。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覃壮才研究员探讨了广西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解决生源问题、布局问题、中高职衔接问题、产教融合问题和普职融通问题的措施。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杜怡萍研究员提出了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路径和方法,并分享了独具特色的广东经验。她介绍,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已成为广东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创建和广东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
  与会嘉宾也围绕论坛主题分享了生动活泼的案例。江门市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梁远榕高级讲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许玲教授、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华强研究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马晓明教授分别立足本校发展实际,介绍了区域或学校改革创新的个性化经验。
  专家们对职业教育的解读、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形势的判断,鞭辟入里,深入浅出,让大家与职业教育的距离又更近了一步,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职业学校校长、教师们的办学经验分享,让大家如同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职业教育一线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此外,论坛的结尾还设计了两场精彩纷呈的焦点对话,嘉宾与参会人员进行了零距离的面对面交流,嘉宾耐心地一一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每一次思想的碰撞,是友好的,又是激烈的,更是深入的,引起了全体人员的强烈反响,引起了大家对职业教育更深入的思考。
  高等教育分会场:推进“双一流”建设,打造高水平大学
  高等教育主题研讨围绕“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有关问题展开,主要聚焦当下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研讨如何把握高等教育规律,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引领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明晰“双一流”建设发展内涵,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项重大举措,必将加快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步伐。
   关于“双一流”的内涵,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认为,“双一流”就是寻找办大学的规律与科学,找到规律才有定力。实际上今天大学面临的许多困惑都与大学缺乏常识和定力有关。首先,一流大学成长起来除了需要充足的经费作支持外,还需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引领高等教育改革方向,概括起来即底蕴、文化、引领三个关键词。其次,一流学科的发展从未来来看,应该是淡化学科,强化方向,即强化二级学科与研究方向。
  对此,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教授认为,“双一流”建设的基本路径是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当一流学科的建设成果丰富到一定程度,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自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这里的“一定程度”包含数量和非数量两层意义,它可以是指世界一流学科达到一定数量,也可以是借助大学排行榜的指标、排名作衡量。需要注意的是,大学排行榜并不能完全反映大学内涵发展的所有因素,如体制机制、大学文化等不能用量化方式作简单排名,因此在“双一流”建设中要提高国际化水平,注意不同类型大学差异化的问题,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培育一流的学科文化,在体制机制方面激发一流学科建设活力。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办高水平大学离不开优质的教师教育。岭南师范学院副院长黄崴教授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职业认识不够全面,把“师范性”等同于“学术水平”,对教师资格的标准、内容存在极大的认识误区。同时,我国在政策上一直没有把师范教育作为专业教育对待。师范专业,乃至师范院校的“师范性”有名无实,缺乏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化教师的理论、课程、标准、方法的支持,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师教育相脱节,师范院校很少直接给师范生开设相关的师范教育课程。
  从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历程来看,有效率的大学管理架构及其制度是关键,建设一流的大学必然要有一流的大学管理。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孙丽昕副研究员分析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行政管理制度,强调发挥师生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和热情,以此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借鉴。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方向荣则认为,“双一流”有两个最基本的共同特点:一是拥有一流水平的教师队伍,二是培养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双一流”需要在师资、人才、科研、成果转化、文化传承五个方面实现“五个一流”。此外,韶关学院院长廖益教授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伟光教授分别从中美“学科”认识差异和对外语学科的重视程度等角度阐述了对“双一流”建设的观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坚教授认为,当前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本土创新意识不强、国际视野依旧狭隘等。必须坚持扩大教育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培养适应全球化要求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章云教授和海南师范大学校长林强教授结合自身理工科、师范院校特点和育人实践经验,分别阐述了“双向柔性对接”的多样性人才培养体制和师生研习共同体的建构方式,以此作为响应高水平理工科院校和高水平师范院校建设的实践思考。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院长郭杰教授指出,鉴于目前产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出现“结构性矛盾”,社会急需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培育实践型人才应是高等教育培育人才的方向,因此普通本科高校要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实现产教融合,即生产和教学一体化。韩山师范学院副院长廖伟群教授表示,建设高水平的师范院校,需要强化师范系统,调整专业结构,适应广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做强做精师范专业的同时,发展其他应用型专业,构建“校—校”“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在师范类专业构建“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机制。最后,东莞理工学院副院长马宏伟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维荣教授在焦点对话中分别认为,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体系、培养批判性思维,结合布鲁姆三维认知目标审视目前教育上出现的问题,促进教学转型。
  闭幕研讨:创新教育理念,达成系列共识 
  专家学者通过峰会的交流与辩论,对教育领域如何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形成了基本共识,有利于教育工作者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前进,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将进一步助推我省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加快中国南方教育高地建设的步伐。
  在闭幕式上,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谢绍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杜怡萍、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孙丽昕分别就基础教育分论坛、职业教育分论坛、高等教育分论坛的研讨活动进行综述,大家一致认为,本届峰会的对话和研讨活动,信息量非常大,亮点纷呈,是一场思想碰撞与智慧分享的盛宴。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汤贞敏认为,全体参会人员围绕峰会主题及主要议题,探讨理念认识,研究实践对策,闪耀出绚丽的思维火花,提出了许多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前瞻性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汤贞敏总结了年会的总体情况,概述了与会专家的重要见解,并结合自己的研究,阐述了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教育科学前行的思考。
  第一,要牢牢把握创新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动力。 
  汤贞敏认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回答“钱学森之问”,其本身必须先改革创新,以科学的新的路径方法化解一系列矛盾、困难和问题。因此,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对一切不尊重科学、不遵循规律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文化、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深刻反思,鼓起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突破旧有思维束缚和路径依赖,摒弃不合时宜的陈规旧习,在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实践上充分体现教育本质和教育初心,系统性改革课程、教材、教学和评价。
  第二,要牢牢坚持协调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教育某些领域、某些方面、某些环节的失调制约着教育内外要素形成合力。汤贞敏提出,促进教育协调发展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包括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和教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改变二元教育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形成区域教育发展合力,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助力国家及区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举措;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为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物质技术条件,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坚强保证,是实现经济社会大系统与教育重要子系统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必然选择。
  第三,要牢牢坚持绿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人文关怀。
  汤贞敏强调,教育绿色发展,深层次的要义是尊重科学和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关照人的生命存在和给予学生适切的教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身体健康、内心和谐、潜能开发和维护生态文明。这一点,专家们达成共识,普遍认为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前,教育发展中与绿色发展理念相悖而驰的现象不胜枚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抢跑”,过早地向学生灌输与之年龄阶段和身心发展不适切的教育内容,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适合学生的身体发育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得学生在超标准、重负荷的状态下学习生活,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合乎规律的培养和科学评价。这迫切需要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教学行为及其评价实现“绿色”转型,以更好造就学生身体之健康、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独立、人格之健全、行为之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根基。
   第四,要牢牢坚持开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汤贞敏认为,坚持教育开放,主要有两大路线,一是引进来,博采众长。要以打造世界水准、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导向,瞄准世界教育改革发展前沿,关注世界教育改革发展动态,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充分借鉴国际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积极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平台,以助力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二是走出去,弘扬自我。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教育文化,主动展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蓬勃朝气与丰硕成果,树立教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主动参与全球教育改革发展进程,提升我国在全球教育治理体系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第五,要牢牢坚持共享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追求。
  关于教育如何贯彻共享理念,汤贞敏提出了两点建议,一要做到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绝不仅仅是学校、教师、学生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它是全体人民的事业,需要千家万户、社会各界、全体人民携手同行。改革既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宏观决策、统筹规划,更需要自下而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广泛参与、微观行动、执行落实。二要做好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坚决维护教育公平、正义。切实守住教育公平、正义底线,稳步推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特色发展,特别是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和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精准帮扶力度,在提质增量的基础上对落后区域、弱势群体实施适当倾斜政策,还要健全各级各类教育学生资助体系,加快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看得见、摸得着、分享得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果实。
  汤贞敏指出,教育的进步,本质上是人类对教育理念认识的进步。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对破解教育难题、增强教育发展动力、优化教育发展路径、厚植教育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峰会上的热烈研讨和峰会下的热情交流,以及形成的一系列共识,为我们充分领悟“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充分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提供了新的理论认识、新的思维方法、新的方案设想。我们也充分认识到,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及由此衍生的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新理论、新思维、新举措,要真正转化为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的伟大实践,关键还有赖于全体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的执着追求、不懈行动和稳健步伐。
  集众人之智,才能更好地拓宽发展之路,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已经连续举办四届,如今已经成为海内外热衷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教育实践工作者思想碰撞、智慧交流的优秀平台。本次峰会所形成的成果,对于“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深厚的理论价值。

 

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林积致辞并发表主旨演讲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致欢迎词并发表主旨演讲

 

基础教育焦点对话

 

职业教育主题研讨

 

高等教育焦点对话

 

省教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汤贞敏讲话

 

 

摄影  郑志军 辛 颂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