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教育科研的方法探索(二)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1日

地方教育科研的方法探索(二)

 

张学军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摘 要] 本文结合地方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际,主要阐述了教育科学研究的两种重要方法,即个案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的基本特点和重要步骤,以期给广大从事地方教育科研的老师予以方法论上的指导,促进地方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 地方教育科研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

 

一、个案研究法

教育科研个案研究法是一种由小见大、以点及面的研究方法,运用此法进行研究,便可通过个别案例获得整体的规律性的认识。这种方法操作性强且运用灵活。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个案研究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日益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一)个案研究法的涵义

所谓个案研究法,是指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一种方法,也是研究者如实地记叙某一事件(而不是众多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以此作为资料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是一个单独事件的记载,也可以是对这一事件及其一系列相关事件进行的连续性、追踪式记载,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分析和干预矫正,寻找出治疗措施。

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个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由于个案研究一般是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过程类似于对麻雀的解剖,因此,有人将个案研究法称为解剖麻雀法。但有时个案研究不能仅仅停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水平上,还需要认识到教育措施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以便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和因材施教的方法。

(二)个案研究法的类型

由于研究者的研究目的、任务、对象不同,个案研究的类型也有所不同。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①个体研究。所谓个体研究,是指研究者对一个自然个体或一名学生、一名教师、一名校长、一名家长的研究。②团体研究。所谓团体研究是指对一所学校、一个年级组、一个班级的个案研究。③问题研究。问题

研究通常是指对那些特殊事件、焦点或热点问题的研究。例如关于学生“减负”问题的个案研究,关于学生“早恋”问题的研究,关于学生“追星”问题的研究等。

(三)个案研究的常用方法

中小学的教育个案研究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产品分析法和教育会诊法。

1.追踪法

个案追踪法就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连续追踪研究单个的人或事,收集各种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追踪法研究短则数月,长则几年或更长的时间。追踪研究法尤其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探索发展的连续性;探索发展的稳定性;探索早期教育对以后其他教育现象的影响。个案追踪研究法在实施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追踪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在研究中要明确对学生哪些方面进行考察,要了解哪些方面的情况。对此,研究者要做到胸中有数。其次,要紧紧围绕自己的研究课题收集资料,并详加记载,不遗漏信息,也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并在研究中做到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废。最后,不能满足于个案现有的结果,而要作进一步分析,揭示出个案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提出改进个案的教育建议,指导和促进个案的发展,实施因材施教。

2.追因法

所谓追因法,是指由已经存在的结果去追寻和探究结果所存在的原因。在教育研究中,追因法与实验法在因果顺序上正好相反,实验法是先确定原因,然后就此原因求出其所产生的结果;追因法则是先见结果,然后就已发现的结果而追求其所发生的原因。如某个学生与同班同学格格不入,郁郁寡欢,显得非常孤僻,如果我们去追寻这种表现的原因,那么在追寻

原因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就是追因法。在使用追因法时也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在确立研究问题时,一定要弄清已经存在的现象或结果。如果这一步工作没做好,那么后面研究中找到的原因就很难说是正确的。第二,在假设结果的原因时,要尽可能的全面。第三,在进行对比分析时,要分清原因的主次和原因之间的关系。第四,要注意进行检验。经过检验,把那些虚假的原因淘汰掉。此外,在使用追因法进行教育研究时,可把追因法与实验法结合起来研究,即把在追因法研究中得到的结论当作假设,有计划地进行实验。这样所得结论的可靠程度和学术价值会更高些。

3.临床法

临床法主要是通过谈话形式进行的一种个案研究法,故又称为临床谈话法。这一方法既可适用于对陷入困境的儿童的研究,也可适用于对正常儿童的研究。前者目的不在于发现一般的行为倾向、关系和规律,而旨在通过观察、面谈以及收集资料等方法来分析、诊断陷入困境中的儿童,帮助他们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使个体走出困境;后者旨在由特殊的个案发现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

临床谈话法的方式可以是口头交谈,即面对面地交谈;也可以是书面谈话,即问卷谈话。研究者采用何种谈话方式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如:对一个不积极参加学校集体活动、有退缩的行为表现、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时,对一般的研究者来说,采用书面谈话法可能更容易获得研究资料。在采用书面谈话法时,一般应按照问卷要求的程序进行操作,教师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做问卷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对问卷的评分应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做到客观、公正。采用口头谈话法需要研究者有较高的沟通技巧,否则难以获得有效的研究资料。口头谈话是会谈双方的一种互动过程,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谈话。教师一定要首先解除学生的紧张、焦虑、防御、冷淡的心理,要创造出轻松自如的谈话气氛。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谈话,不能居高临下,咄咄逼人,使谈话变成了审问。谈话过程也不能是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要变学生的被动应答为主动回答;同时,教师的提问要将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交替进行。

4.产品分析法

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法,是个案研究的

一种重要方法。在教育研究中,通过分析教育活动产品既可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等;也可以了解教师的工作方式,可以看出教师是否贯彻了量力性、系统性、巩固性等教学原则,教师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等;还可以了解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如何,学校工作质量如何等情况。在教育研究中,通常可搜集下列产品为研究对象,它们是:①反映一个地区或一所学校的教育工作情况的材料。如各种有关方针政策的决定和指示、通告、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报表、总结、会议记录、统计材料、规章制度、日志和信件等。②反映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情况的材料。如教师的工作计划、教案、班主任日志、日记、教学工作总结、听课笔记、班会记录等。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水平、思想状况、心理状态等的材料。如日记、作文、书信、绘画、工艺作品、各种作业、实验报告、试题试卷、记分册等。

选择何种活动产品作为研究对象要视研究内容、研究目的而定。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不仅要研究人的活动产品,而且要研究产品制造过程本身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状态。如:对儿童绘画作品的分析研究,可以反映出他们的许多心理特征。儿童的绘画可以反映他们的知觉特征和对所绘的物体的表象特征,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智力水平。

5.教育会诊法

教育会诊法是指教师通过集体讨论,就某一学生的行为作出鉴定,形成比较公正客观的结论的方法。教育会诊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不仅可以适用于个性发展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而且可以适用于正常的学生。它通常针对的是学生的思想品质及学习方面的问题,而且研究者往往是教师,而不是专门的研究人员,且它具有简便性和集体性的特征,因而是一种深受广大教师喜欢的方法。

依照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划分,教育会诊法通常包括六个环节:明确会诊目的;确定会诊参加者;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详细说明某一学生的情况和自己的看法,并列举理由;组织集体讨论,广泛交换意见;为该生作出鉴定,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根据学生的鉴定材料,教师对集体或个人的教育工作进行自我分析,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由于教育会诊法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采纳了集体的智慧,因而所得结论与其他方法所得结论基本一致,差异不是太大。教育会诊法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是现阶段比较合理有效的个案研究方法。会诊不仅可以提供有关学生思想、品德、行为、学习方面的比较客观的信息,而且会诊过程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

(四)个案研究的实施程序

个案研究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按程序进行的研究活动,不管是以什么为研究对象,要研究什么内容,都要遵循三个基本要求或经历三个基本程序。它们分别是:确定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分析与指导。

1.确定研究对象。问题的选择与界定,确定有效的研究对象,是所有研究的第一步。在个案研究运用的领域,研究者首先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确定在某一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作为研究对象。另外,研究者在工作中发现或听说某个个体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再广泛收集有关教师、家长、同伴对他的介绍、评价,看其是否有研究价值,这样也可确定研究对象。一般来说,作为确定下来的有效的研究对象,应该具有作为研究对象的三个显著特征:即前面提到的具有某方面显著行为的表现,在某方面的测量评价指标与众不同,教师、家长等主要的关系人有类似的评价和印象。

研究者在确定研究对象时,教师的初步评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为教师是在平时自然的环境中观察教育对象的,因此对教育对象的各种行为表现的观察都较为系统、仔细和深入,有一定的发言权。但由于教师往往使用非正式或非标准化的测量评估方法进行评价,这不免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因此,研究者应在教师初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专家的客观评定,才能保证比较准确可靠地确定研究对象。

2.收集研究资料。详细、准确、全面地收集有关个案的研究资料,对个案研究的有效进行和问题的最终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者所要收集的资料包括个案的历史与现实、主体和客体等几个方面的材料。

内容方面:身心状况,如身高、体重、生理有无缺陷、病史如何、心理健康如何等;个人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能力、兴趣等;有关学校记录,如学校、年级、班别、学习成绩、人格测量结果、操行评语、课外活动状况、所得奖励、同伴评价以及各种学习活动作品等;家庭与社会背景,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管教方式以及对子女的态度、家庭气氛、居住区的文化状况、主要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等。

种类方面:文字资料、图表图片、测量测验资料等。

性质方面:行为发生频率、连续时间等。在上述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收集方式。如:利用调查表的形式,让有关人员填写;采用测验的方式,让被试人回答;通过调阅被研究者的自传、日记等,来了解被研究者自身的基本情况;通过访问有关人员收取有关人员的描述和评价资料;通过直接访问被研究者,当面观察其行为反应,收集第一手资料等等。

对于经常从事个案研究的研究者来说,在平时应注意建立健全学生的各种档案和资料,除了学校一些常规项目外,还可以建立一些诸如学生的社会交往情况、心理情况、家访情况等档案。为了适应研究需要,可以编制一些固定格式调查表,以便不时之需。

3.分析与指导。在收集了个案的有关资料之后,接着要做的工作是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因为个案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于揭示个案的问题或某些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提出解决问题或指导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分析个案资料可从三个方面着手:①动力性分析。其目的在于寻找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如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行为及结果的关系,以及构成这些动力的内在与外在的因素,诸如健康、情绪、个性、需要、环境的习惯性影响(如家庭生活习惯、文化水平)和具有触发意义的重大事件与人物等。②发展性分析。其目的是要了解学生产生某些动力、行为结果或问题的具体原因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③临床性分析。其目的是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学生的成长发展与当前的教育社会环境的活动和影响存在着哪些相适应或不相适应的地方,并找出这些适应或不适应的矛盾关键之所在。

分析完个案的资料,找出了学生的特征,发现了问题的关键之所在,但并不能就到此为止,还应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缺点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设计一套因材施教的方案,加以成长性指导,这对于教育实践者来说有其特殊的意义。这种指导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发展的内外因素的变化上加以指导:第一,改善那些可以改善的外因条件,使之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量,或发展与加强那些促进学生发展性的外因条件。这主要考虑学校教育措施、家庭的气氛、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学生的人际关系等。对于那些不能得到改善或发展的外因条件,也应提出控制、防范或疏导的措施。第二,对学生的内在因素加以适应性发展与矫治,以便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如通过心理教育措施改善和发展学生的情绪、情感、人格倾向,克服焦虑情绪、过分孤僻的性格等,提出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议。研究者要完成这样的指导工作,常需要专门人员的配合。

个案研究法包括了大部分主观资料,无论是根据被研究者的个人陈述,还是他人评价,以致谈话者的意见,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倾向性因素的影响。如果判断失误或处理不当,将使被研究者蒙受很大的损失,这应值得我们注意。

二、比较研究法

(一)比较研究法的内涵

所谓教育的比较研究法,“因字生义”可以概要地解释为:教育的比较研究法就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地方教育事实,总结地方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教育的比较研究经过近200年的演变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自己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即比较教育学。而今的比较教育学的丰富内涵与外延已绝非“比较研究”的简单含义可同日而语。

比较教育学是一门实证性很强的科学。一般说来,比较研究是以事实为基础进行的。比较研究是先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而后才逐步引入教育领域。有人把比较研究法的本质特点描述为“对象的现象性”,也就是说研究必须以事实现象为基础。因此,开展比较研究,除要掌握大量的一、二手文献资料外,到比较研究的对象(国家、地区)去旅行,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是提高比较研究成果科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比较研究的程序

完成一个项目的比较研究,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程序:

1.选定研究课题

任何思考均来自问题,比较研究也始自问题,从问题入手,确定研究的主题,这是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

2.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

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理论构想,提出有关假设。假设的提出已规定了研究方向和要求。提出假设后,研究者必须使假设的有关概念具体化,突出最主要的概念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指标,对研究作出相应的设计,包括研究类别、研究方式、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具体的研究安排及人员组织等,在此基础上写好

研究方案。

3.选择研究对象(样本)

任何比较研究都必须重视具有充分代表性的合适样本的选择,因为我们不可能把相关的事例或国家或地区都作为研究对象。

4.收集进行比较的教育资料

对于比较研究而言,由于研究对象的地域范围大,资料的收集工作任务是艰巨的。要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必须采用多种方式,包括尽可能深入研究对象和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紧密围绕课题目标来调查、观察、记录、收集研究资料。

例如:若要对我国和美国的教育整体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下述资料需要收集:第一次资料:有关两国各部委的报告、法令、报刊的社论和报道、教育预算、教育计划、学校课表等。第二次资料:有关两国的单位和个人的教育方面的著作、文集、学术刊物、教育年鉴、他人对中、美两国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等。辅助资料:有关两国的传记、游记、文学作品、影片、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方面的文献资料等。

收集好资料后,接着要从各种角度对资料进行鉴别,弄清资料形成的地点、时间、真伪、创造性及可信度。接着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整理方法有图表法、表格法等。

5.解释

在收集、记述资料后,便是对收集到的两国相关教育的事实资料作出解释。这种解释的重点不在说明教育事实的“现状”,而在找出“为什么如此”的原由,即要找出影响教育事实的各种因素。重点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考察教育发展的背景,分析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作用因素,找出有关动因。这种动因主要有三大类,一是精神性因素,如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民族精神等;二是制度性因素,如政策、法规、社会结构、社团关系、国际关系等;三是物质因素,如地理、人口、经济水平等。这一步也称归因研究,是资料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获得全面认识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工作。

6.并列

并列也称个案区域研究,即对各研究样本的个案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其基本特征,然后对其进行并列比较,也即将有关资料进行并列比较。可以说,从真正意义上讲,比较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不对资料进行并列比较,就难以称得真正意义上的比较研究。为进行比较,首先必须并列资料使其具有可以进行比较的形式,以便确定比较范围。没有并列,也就难有比较。有些资料看似彼此毫无关连,但通过并列而求得了统一,成为可以相互比较的事实材料。在对材料进行并列比较的时候,必须对资料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形成比较分析的假设。通过这一假设,便使比较分析的要点凸显出来。

7.综合比较,验证假设

把作为比较对象的资料同时进行比较,验证并列阶段提出的假设。这是比较研究最高层次的真正比较研究。一般来说这一阶段要对所有个案进行全方位对称比较分析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比较又可分为平衡比较和阐释比较。前者指在两个研究区域间作对称性的反复比较,后者主要借助对整个事件的了解对某一发生事件做相应的分析和说明。阐释比较一般在缺乏相应材料的支持不能进行平衡比较的情况下进行。

8.写出报告

研究的结果要对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作用,就必须写好研究报告,使研究成果具体化,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理论再一次回到具体实践之中去。

 

(责任编辑:刘建琼)

 

《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

 

 

关闭